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首页
理论研究
历史研究
经济观察
红色故事
学术活动
人才就业
马院论坛
BBS
著作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政治教育
学术会议
课题发布
搜索
搜索
热搜:
毛泽东
马克思
特朗普
芯片
美国
本版
帖子
用户
马院网·Mayuan.wang
»
马院论坛
›
文献分享
›
红色故事
›
这张你从未见过的照片,见证了毛主席对工业强国的殷切期 ...
返回列表
查看:
171
|
回复:
0
[领袖轶事]
这张你从未见过的照片,见证了毛主席对工业强国的殷切期望
[复制链接]
马可尼
马可尼
当前离线
积分
304
发表于 2021-10-6 13: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将本文分享到
0
△原载淮左徐郎 ◎文/淮左徐郎
这张你从未见过的照片,见证了毛主席对工业强国的殷切期望
淮左徐郎
毛主席在武钢察看高炉炼钢。
毛主席的这张老照片,相信许多人没有见过。照片中,毛主席满头大汗,头发都被汗水打湿了,衣服也浸透了,贴在后背上,和他平日的形象大不一样。这是1958年毛主席参观武钢时,在一号炼钢炉前拍下的。
照片的拍摄者张其军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1958年9月15日,毛主席视察武钢一号高炉出铁后的第三天,又到武钢铁矿基地——大冶铁山视察,随后又到黄石大冶钢厂。毛主席从一位炼钢工人手中,接过一块蓝色的炼钢视镜走近炉前,认真观看,详细询问。我把这珍贵的瞬间拍了下来。
回来洗出后,觉得这张照片珍贵,但又觉得没有突出领袖的高大、光辉形象,似乎与伟人形象不符。所以一直未公开示人。
到了新世纪,我觉得这张照片不仅真实、现场感强,而且能够传达出主席对工业强国的殷切期望,于是把它“亮出来”了。
毛主席视察武钢一号高炉。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咱们国家能炼钢的企业只有19个,全年钢产量15.6万吨,仅仅占全世界钢产量的0.1%,而这时候美国钢产量是7074万吨,是我们国家的470倍还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钢诞生了。第一炉钢水炼出来的时候,毛主席十分激动,特意赶去现场观看。
1958年9月12日晚,毛主席彻夜处理公务,到天亮时才睡,但不到中午,就电话邀请同住东湖宾馆的张治中、王任重到他的住处,说是要第四次游长江。
张、王立即同车前去,主席已站在门口等待。张一见就问:“主席昨晚没睡好吧?”主席说:“睡了四小时。”张关切地说:“不够吧?”主席说:“够了,很好了,我们走吧。”
大家乘车到长江大桥附近的一个码头。主席几天来都在这里下江游泳。这时沿江岸和在许多船只的甲板上站满了人。他们都以能见到毛主席为荣。主席一下车,他们热烈地欢呼、鼓掌、跳跃,直到主席上船离开江岸。主席和张治中站在船舷,主席频频向群众挥手。
由于预定的计划中还要视察武钢,所以毛主席只游了半个小时就上船,直驶蒋家墩码头上岸。在省市党政领导同志和武钢党委第一书记兼总经理李一清和副经理兼总工程师韩宁夫等陪同下,毛主席乘车直趋厂长办公室。先由韩宁夫作汇报。
韩还未开口,主席就间他的名字,并幽默地说:“你是俄国人吧?什么什么‘夫’的?”大家听后都笑了。主席无论到哪里,都给大家带来轻松和愉快。李一清介绍说:“他是总工程师,是主管业务的副经理,曾留学苏联一年多。”
韩宁夫详细汇报了武钢的基本情况和一号高炉的构造、产量、性能等,也谈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毛主席很仔细地听着,还不断插话,提出问题,韩对有些问题答复了,有些一时回答不上来,说:“主席是内行,你提出的问题,我有些还回答不上来,如再继续深入地问,我更回答不了啦!”
当韩谈到炼焦情况时,说可以回收200多种副产品。
“你们现在能回收多少?”主席接着问。
“我们现在只能回收11种。”韩带点歉意地回答。
“是哪些副产品?”主席继续问。
“有硫钱,有粗苯,有蔡……”韩还想继续列举。
“硫钱怎样?应该多产些,这是农业很需要的化肥呀!”主席问。
“我们现在已投产的是一号炉,一天能产10吨,将来可以提高到20吨。我们这里回收的虽然只有11种,但经过别的化工厂,还可以提炼出14多种。”韩继续介绍。
“今天什么时候出铁?”主席问。
“下午三点半左右。”韩答。
“有没有把握?”主席又间。
“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也可能有预料不到的百分之一。”韩答。
“好呀,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之,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主席幽默地说。
汇报后,厂方准备了简单的饭菜,大家边吃边谈,饭后稍事休息,就到一号炉出铁的时候了。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武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之一,而一号高炉则是这个基地投产的第一个高炉,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现代化、年产75万吨的大高炉,当时无论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世界一流的。由于大家的奋斗,这个高炉提前投产了。
一号高炉距离办公室远一些,大家乘车前去。当毛主席下车步入现场时,工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蜂涌而至,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欢呼声。主席和站在两旁的工人握手,工人顾不上手上的油污,纷纷把手伸到主席面前。群众越来越多,连前进的路都堵塞了,许多干部走在前面开路,好不容易才进入厂房。
这是一座巨大的厂房,高炉屹立在厂房中间偏后,高72米、宽12米。在厂房门口迎接的是劳动模范、炼铁厂副厂长周传典,劳动模范、总机械师李凤恩,劳动模范、一号高炉炉长王洪顺。
为了便于观看,在高炉前方修筑了一个平台,能容纳几十人,我们随主席拾级而上。站定后,苏联专家组由组长巴杜洛夫率领来欢迎。毛主席同他们作了很有意义的一次谈话。
“武钢的建成是中国人民巨大的胜利!”巴杜洛夫向主席祝贺。
“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毛主席说。
“武钢的现代化设备是当前世界一流的,将来修建的平炉也是一流的。”巴说。
“这得力于你们的帮助。”毛主席谦逊地说。
“我从事冶炼工作30年了,当总工程师也25年了,从未见过你们这样好的干部和工人。”巴说。
“这是由于得到你们的教育和帮助。”毛主席说。
“我们愿意把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贡献出来。”巴说。
“谢谢你们,这太好了!”主席高兴地说。
谈话至此,忽然有人高喊:“出铁了!”大家忙把目光移向高炉,只见一条粗壮的火龙由炉口喷涌而出,蜿蜒伸展,顿时金星飞舞,热浪冲天。我们站在高炉的对面平台上也感到热浪的冲击。天气本来就热,又站在高炉旁,大家都汗流侠背,主席只穿了件衬衣,毫不介意、聚精会神地看着。
看完出铁后,李一清、韩宁夫请主席前去观看炼焦,说是很好看。
炼焦炉距离高炉厂房不远,我们徒步而行。炼焦炉,远看像一栋三四层高的楼房,由一堵堵高墙围成。出焦时,一堵堵煤墙排山倒海般倾泻,焦倒入铁皮车后,即被拉去百米以外的冷却塔。塔体像圆形的金字塔,洒水后,一股浓白的烟柱不断上冲。
主席问身旁的负责人:“多少时间出一炉?”那人答:+9分钟。”主席说:“好看,我们再看出一炉。”
那时候,英国人预言武钢第一高炉能出铁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不认输的中国人硬是在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时候,炼出了咱们自己的钢铁。
在毛主席殷切的目光里,从此,我们国家的钢产量节节攀升。
到了2019年,我国钢产量已经高达9.963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3%。
从15.6万吨到9.963亿吨,我们仅仅用了70年的时间!
曾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高炉光荣退休。
2019年10月15日上午10时9分,曾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一号高炉宣布永久停产。61年来,一号高炉已累计生产数千万吨生铁,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一号高炉最后一炉铁水缓缓流出,操控室内的工人们都流露出不舍的表情,不少老师傅眼眶泛湿。
这座“光荣炉”伴随了一代代武钢人的成长,“是武钢的根”。一入职就在一号高炉做炉前工的退休干部杜洪祥动情地说。
投产初期,一号高炉年产量就已达75万吨,具世界一流水平,如今年产量180万吨左右,燃料比领先全国水平,是国内同类型高炉安全生产、低耗长寿的典范。投产61年来,已累计生产生铁5420万吨,为武钢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转摘自红色文化网(www.hswh.org.cn)
将本文分享到
0
【马院网是非营利性网站,如内容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管理员(邮箱:buffettism@126.com)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论文集
理论研究
历史研究
经济观察
红色故事
激情时代
红色国际
文艺文化
读书·书评
传统文化
好好学习
国家安全
国际观察
军事观察
毛泽东研究
跟毛泽东学方法
怀念寄思
哲学研究
名家观点
集体经济
新青年
理论研究
毛泽东研究
跟毛泽东学方法
时代人物
热点观察
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观察与评论
世界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欢迎光临【南街村】集团自营旗舰店!
Copyright © 2008-2020
马院网·Mayuan.wang
(https://mayuan.wang)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QQ:262532181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
促信宝科技
京ICP备2020041066号-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